經濟日報:改革紅利釋放 稅收“量”“質”齊升
作者:admin來源:星谷科技 發布時間:2015/2/15瀏覽:5210次
推進稅收現代化、擴圍營改增、實施稅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……2014年,稅收領域因為改革而忙碌又充實。
“要通過稅收改革促進經濟發展,經濟發展又增加稅收收入。”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副主任郭曉林表示。這一觀點,在1月28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中,
找到了有力的佐證。數據顯示,2014年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103768億元,比上年同期增長8.8%,完成了預算目標。這些收入來之不易,既“剔除”
營改增過千億元的減稅優惠,還要通過支持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實現可持續的增長。事實證明,只有通過深化改革,才能推動經濟、稅收的良性發展,實現穩增長的
目標。
營改增試點企業稅負下降
自2012年啟動改革,營改增這項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稅制改革,就因大幅度減稅、帶動三產協調發展、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“正能量”而備受關注。
2014年,這項改革進展如何?
從總體上來看,減稅效果明顯。“全年有超過95%的試點納稅人因稅制轉換帶來稅負不同程度下降,減稅898億元。”郭曉林告訴記者,在試點的410萬
戶納稅人中,334萬戶小規模納稅人,是減稅的主要受惠群體。除了試點納稅人以外,原增值稅納稅人進項抵扣減稅1020億元,因而2014年營改增合計減
稅1918億元,改革效應日益顯現。
對于營改增,社會的期待不止停留在減稅,更多的是關注其對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。過去一年,營改增促進企業通過主輔分離、專業化協作方式,優化業務結
構,對第三產業保持穩中有升的勢頭發揮了積極作用。2014年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8.2%,同比提高2.1個百分點。廣東已有三分之一的
納稅人實施服務業與第二產業的主輔分離,四分之一的納稅人將部分業務外包給其他公司。
根據國家部署,2015年營改增的范圍將擴大到建筑業和不動產、金融保險業、生活服務業。“這些行業將增加800萬戶試點納稅人,戶數是目前的兩
倍。”郭曉林說,這將帶來兩大改革難題,一是減稅規模增大對稅收增長帶來影響,二是新增行業的復雜性,導致稅務部門工作量大增,規范稅收征管非常關鍵。
“放管結合”提升稅收管理水平
“要發展,就不能捆住手腳。”這句話通俗地解釋了政府簡政放權,對減輕企業負擔、提高辦事效率,從而進一步激發投資創業潛力,釋放市場活力的重要作用。
過去的一年,“放管結合”成為稅務部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點和亮點。
2014年2月,稅務總局做出大膽嘗試,將所有稅務行政審批事項的“底數”公布于眾,并實行目錄化管理。在此基礎上,形成了取消審批事項的時間表和路線圖,2014年共取消48項稅務行政審批。
大力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。比如,取消“享受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”審批項目,促使受惠面提高至90%以上,激發了市場活力,釋放了改革紅利。
如果說行政審批改革是“放開”,那么嚴打稅收違法犯罪、“黑名單”制度及加強發票系統更新等則是“嚴管”。據了解,2014年全國稅務系統加大力度打擊稅收違法犯罪行為,共入庫稅款查補收入1722億元,同比增長21.4%。
稅務總局還全面推進納稅信用管理,與21個部委合作,按季推送全國稅收“黑名單”信息。如果偷漏稅的納稅人進入“黑名單”,將會面臨阻止出境、禁止參
加政府采購活動等“聯合懲戒”,形成“一處失信,處處受限”的約束。另據了解,發票管理新系統將逐步推廣,稅務部門可以及時掌握納稅人交易商品流向等情
況,不僅有助于防止發票“真票假開”等違法犯罪問題,還能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數據支持。
稅收收入產業結構繼續優化
相較于GDP數據,不少經濟學家偏愛從稅收收入數據的變化來看宏觀經濟形勢。在他們看來,“真金白銀”的稅收收入更能反映經濟發展的真實狀況。
這樣的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。2014年,受物價波動特別是PPI影響很大的稅收收入,增速逐步趨緩。顯然,2014年稅收收入8.8%的增速,與前些
年兩位數的增速相比“遜色”不少。但這張“成績單”真正的含金量,不只是增速帶來的“量”,還有結構優化提升的“質”。
“稅收收入的產業結構繼續優化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.8%和9.9%,二產稅收占比46.3%,三產稅收占比53.5%。”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、辦公廳主任王陸進告訴記者。
值得關注的是,隨著經濟結構調整,高新技術行業稅收增長快于傳統行業。“就第二產業內部來看,科技含量較高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,計算機、通信和其
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稅收分別增長14.2%和15.9%,而傳統制造業中的石油加工、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速均放緩。”王陸進介紹說。第三產業中符合結構調
整方向的行業更是得到快速發展。比如,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增長11.7%,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稅收增長20.4%。
“2015年,稅收收入將延續2014年平穩增長態勢。”王陸進表示,稅務部門將繼續堅持組織收入原則,嚴格依法征稅,不斷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。